• 09 Jun, 2022

詳解腦中風

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其中以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較為常見,約佔腦中風的四分之三,另外四分之ㄧ是腦出血所造成的腦中風。按照病理類型,又可細分為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四種。

中風是指腦部缺血導致腦細胞死亡,可以分為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另一種則是出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
 
其中以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較為常見約佔腦中風的四分之三,另外四分之ㄧ是腦出血所造成的腦中風。

而依病理分類,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腦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
2.腦栓塞(Cerebral embolism)
3.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4.蜘蛛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缺血性腦中風

【腦血栓】

當腦血管發生粥狀硬化(因脂肪堆積致使血管管壁內膜變厚,變硬,失去彈性且血管的血流量減少或出現血塊)時,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會聚集成血塊修補之,以避免失血或血流衝擊造成血管進一步傷害。
 
但若血塊脫離原本修補血管的位子,跟著血流移動,就是所謂的血栓。

血栓慢慢變大時,動脈的管腔就會越來越狹窄,有時會突然發生阻塞,造成血流無法流至該血管所支配的區域。當血流停止三分鐘以上,腦細胞就會死亡,而該區的腦部功能,亦會發生嚴重的障礙,這就是所謂的腦血栓。
 
【腦栓塞】
 
「腦栓塞」是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液帶來的塊狀雜質所堵住,堵塞區域的血管所支配的區域壞死,因而引起腦機能障礙。
 
粥狀班塊(因油脂累積使血管內膜增厚,形成粥狀斑塊)、心肌梗塞壞死剝落的心臟壁碎片、心臟瓣膜的組織片、骨折、或器官受傷後的脂塊、大團的空氣栓、甚至癌細胞都屬於身體內異常雜質,當他們沿著血液循環進入腦部系統時,就有可能引起腦栓塞。
 
腦栓塞的症狀與腦血栓差不多,所以又有人把它們合稱為腦血栓塞症(Thromboembolism)或是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凡是血管壁發生病變、血流速度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或是紅血球過多症等,都容易引起腦血栓。

缺血性腦中風

(圖片來源:Youtube)

出血性腦中風

【腦出血】

一般血管的管壁分成三層,而腦動脈的外層和中層的管壁,比其他器官的血管更薄,更容易破裂。
 
如果血管本身已有硬化現象,在忙碌、緊張、憤怒、用力解便或性交時,容易引起血壓突然升高,血管就可能因而破裂,造成腦出血。
 
腦出血後形成的血塊,會壓迫到鄰近的腦部組織,產生損傷及機能障礙;血管破裂的區域,腦部也會因為血流不足,而造成腦細胞死亡。
 
【蜘蛛膜下腔出血】
 
腦膜可分三層,外面最靠近頭骨的是硬腦膜,中間是蜘蛛腦膜,最內與腦相連接的是軟腦膜,蜘蛛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是腦動脈瘤破裂,這類的病人,通常有突發性劇烈頭痛的現象發生。
 
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每10,000人發生一個,雖然只佔所有腦中風的5%,但卻是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得發病年齡較年輕,以45歲至65歲為最多,且它經常無明顯的警訊便發生,使人難以預防,同時它的致死率,也是所有腦中風中最高的。

文章轉自愛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