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May, 2022

認識帕(巴)金森氏症

甚麼是帕(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由於大腦中基底核黑質中多巴胺的神經元逐漸死亡,導致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當腦內多巴胺的濃度低於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時,運動功能逐漸惡化出現臨床症狀。好發年齡約50-60歲,若40歲之前發病的,我們稱之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男生比女生多。

通過適當的治療,大多數巴金森氏症病患者可以過著漫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但預期壽命與無此病的患者約小5-10年。近年因國外新型藥物的發展可有效改善左多巴的藥效,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延長壽命。

巴金森氏症的早期臨床表現每個人都可能不同,會容易被忽視。在巴金森氏症的早期階段,有時從一隻手有不明顯的靜止性震顫開始,有人伴隨臉部表情減少,出現所謂的面具臉,此時走路時有一側手臂不會擺動,演講會變得含糊不清,寫字寫得越來越小。隨著病情變化,症狀加劇,出現肌肉僵硬及運動緩慢,造成走路時小碎步、彎腰駝背,平衡出現問題等。

巴金森氏症的主要臨床症狀
* 靜止震顫:震顫或顫抖通常由肢體開始,可以是來回揉你的拇指和食指,休息時你的手可能會顫抖,但是奇怪的是你在拿東西時反而顫抖停了。
* 運動緩慢:隨著時間改變,巴金森病可能會導致你的運動減緩,走路時小碎步,你的一側肢體動作遲緩,從椅子上起來出現困難。嚴重時當你試圖走路時,你會拖著腳來走。
* 肌肉僵硬: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限制你的運動靈活度。降低眨眼、微笑或在走路時擺動手臂的動作,出現所謂的面具臉。
* 姿勢不穩:姿勢可能會變得彎腰駝背,走路時平衡出現問題

巴金森氏症由生病到死亡分有5個階段
階段1.症狀輕微,僅發生在單側,不會干擾個人的生活品質。
階段2.症狀發生在兩側,日常活動變得更加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日常工作。
階段3.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中期,個人失去平衡,移動更慢,經常容易跌倒。症狀會損害日常生活活動,例如穿衣、進食和刷牙。
階段4.症狀變得嚴重,個人需要協助步行和完成日常活動,行走時需要輔具協助。
階段5.巴金森氏症的最後的階段,個人無法走路或臥床,幾乎需要全日依賴輪椅及生活照顧。

帕金森氏症五個分期的手部與肢體狀況

▲(圖片轉自政昇藥局)

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指出遺傳和環境因素都可能有關,但遺傳性的巴金森氏症並不常見。持續接觸除草劑、殺蟲劑或重金屬可能會稍微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風險。另外腦部多系統萎縮、路易氏體失智症、腦中風、腦炎、頭部外傷、長期使用抗精神藥物及水腦症均可出現巴金森氏症候群。故如何照顧巴金森氏症病患者,如何注意他們的飲食與營養和體重維持,往往是巴金森氏症病患者的重要話題。在帕金森病的末期,患者也經常會出現非運動症狀。這些可能包括失禁、失眠和失智症。一些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會導致幻覺。如果患者也同時患有失智症,這種情況會更頻繁地出現,照顧更困難。

併發症
巴金森氏症後期約60%病人會出現失智症,以致照顧上更為困難。疾病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便秘、憂鬱、恐懼、焦慮、日夜癲倒或失去動力等情緒問題。部分病患可能經歷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患者會在半夜表演出他的夢境,甚至於會拳打腳踢,大聲喊叫、猛擊、張開雙臂,甚至從床上摔下來等。中後期可能會吞咽困難,唾液會積聚在嘴裏,由於吞咽速度慢,導致流口水。晚期會因病情影響你嘴裏的肌肉,使咀嚼困難,這可能導致窒息和營養不良,這樣的情形可用吃飯前食藥來改善部分症狀。偶有病人站著時會感到頭暈,要注意有否因為血壓突然下降,出現所謂的「姿態性低血壓」。另外嗅覺功能障礙及性功能障礙下降也很常見的。

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大腦功能比較

▲(圖片轉自政昇藥局)

同樣是腦部退化疾病,但帕金森氏症常會被誤認為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從發病狀況來看,前者主要是肢體動作協調發生問題,後者則是認知功能與記憶力受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部缺乏足夠的多巴胺,而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大腦會發生萎縮現象,其實兩者並不一樣

診斷
若民眾有懷疑患有巴金森氏症者可直接找神經科醫生,醫生將會根據你的臨床表現以及神經和身體檢查來進一步評估,並可能經由腦部MRI、多巴胺PET掃描(Tc-99m TRODAT-1 Brain SPECT)來確診。同時視情況會做相關的抽血檢查排除重金屬過量等。

臨床治療
藥物可以有效幫助病患解決行走、運動和震顫的問題。早期多使用左多巴(Madopar或Sinemet)MAO-B 抑制劑(Rakinson)或多巴胺椄受體促效劑(Mirapex,Requip,Neupro),病人的症狀可能會有顯著改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藥物的效果減少或變得不那麼一致。有時好時壞,出現運動波動,甚至不受控制出現非自主的動作,醫生通常為了良好地控制病患的症狀,可能會減少每次使用左多巴的劑量及調整劑量的時間,會視情況加上COMT抑制劑(Comtan)、抗膽激素(Akineton),或多巴胺椄受體促效劑等。

過去更曾將左多巴輸液以凝膠形式直接輸送到小腸,但因放置管子需要一個小的外科手術及容易被感染,而未被廣泛接受。幸運地近年美國有研發出一種左多巴緩釋放劑型的新藥(Numient),有效延緩因左多巴藥物出現運動併發症的出現,同時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日常生活品質。在對藥物反應不佳不穩定的中後期巴金森氏症病人,可考慮接受深腦刺激(DBS)的外科手術治療,外科醫生植入電極,以刺激大腦中參與運動的區域,可有效改善中後期巴金森氏症之臨床症狀。

除了藥物和手術,一般生活方式的改變(休息和鍛煉),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語言治療可能是有益的。例如在疾病早期可多運動、慢走、游泳、騎腳踏車等來緩和症狀,延緩退化。同時避免低脂肪或低熱量食物,多疏果、豐富纖維的飲食,來改善便秘的情形。

預防
一些研究指出,定期有氧運動、喝咖啡、綠茶也與降低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然而目前這些因子均尚未有足夠的臨床證據來證明。

(文章轉自亞東紀念醫院 神經醫部失智中心主任 甄瑞興醫師)

 

天生基因還是外在影響?帕金森氏成因是什麼?

那為什麼會有帕金森氏症呢?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塊。黑質位於中腦,裡面具有多巴胺神經元,負責生產多巴胺到腦部其他區域,多巴胺像是腦部神經系統之間的信差,可以在協調各種運動訊息的調節。帕金森氏症患者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或死亡,數目減少,能協調動作訊息的多巴胺就變少,因此動作變慢,變得不協調,而產生運動障礙。

這些神經元的死亡不是一夕之間產生的,而且要到喪失將近八成神經元以後,患者才會開始產生症狀,因此帕金森氏症的症狀通常是緩慢漸進式地發生

▲(圖片轉自照護線上)

那大家會想知道的關鍵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誘發了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呢?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但科學家認為帕金森氏症是受到環境與基因共同影響,所以有少數患者有家族基因突變的遺傳史,有些患者則是經常暴露於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然而這些說法還沒有獲得廣泛的共識。

▲(圖片轉自照護線上)

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50歲以後發作,平均年齡是60歲,40歲以前發病的稱為早發型帕金森氏症,例如電影《愛情藥不藥》裡安海瑟威飾演的女主角那樣,是極少見的案例。另外,男性比女性患病的機會稍高了一點。帕金森氏症雖然不是像癌症侵襲一般會直接取人性命,但如果因為帕金森氏症影響動作後,各種活動多所限制,肺炎與其他感染的機會上升,而且患者在疾病晚期連簡簡單單過生活都很難,通常需要旁人幫忙打理日常起居。

口服藥物、物理治療?怎麼做可以減緩病徵?

如果醫師從病史及神經學檢查結果懷疑病人罹患的是帕金森氏症,接下來還要安排哪些檢查呢?其實沒有哪一種抽血檢查或影像檢查,能夠用來斬釘截鐵地診斷帕金森氏症的!這些檢查通常都是用來排除腦瘤、腦炎等其他疾病。另外醫師也會用上一個叫做「左旋多巴」的藥物。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可以通過血腦屏蔽,轉換成多巴胺。多巴胺增加,患者對動作的協調控制就會變好。因此如果用左旋多巴後患者症狀就有所改善的話,也可以是帕金森症的一個診斷依據。

(文章轉自照護線上)

▲(圖片轉自照護線上)